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7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减法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3: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很高级,叫作《减法》。听这名字,你就觉得这本书特别有意思。Less is more,少就是多,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这个口号,也认同“不能把生活搞得太复杂”这个观点,但我为什么要再次讲这本名为《减法》的书呢?因为这本书的研究成果曾经荣登在《自然》杂志的封面上。



大家知道,在科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两本杂志,一个叫《科学》,一个叫《自然》。《自然》杂志封面文章的研究者,后来写了《减法》这本书。所以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个理念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科学背景的学科。他用整本书来给我们论述,为什么做减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相信你听完这本书以后,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什么呢?我读了那么多关于复杂体系的书,我始终没有想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有的地方越修路,这个地方会越堵?



因为平常我们解决拥堵的办法就是修路,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地方修了路以后,反而比以前更堵了。还有一些城市,拆掉了几条道路以后,反而不堵了。这让我们普通人的大脑来想,想不出来。因为路明明多了,怎么还会堵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我们在后面会讲清楚这件事。



在开篇的时候,作者讲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发生在旧金山,这个地方我去过。旧金山靠着海,有一个叫作恩巴卡德罗的海滨。在二战以后,国家修了一条双层高速公路,通往那个海滨。但这个双层高速公路并不实用,而且因为有了它的遮挡,周围的环境也不会特别好看,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家就讨论公路应该怎么处理,是再把它往前延伸,还是拆掉它?



当时规划委有一位委员,是一位叫作苏·比尔曼的女士。她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测算,建议拆掉这条公路。但是拆掉这么一条双层公路,却遭到了大家强烈的反对。首先是上班族,认为这会影响他们通勤;其次是公路两边的商铺、汽车旅馆,认为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意……大家闹得不亦乐乎,天天为这个事打官司、吵架。



经过了很多年的争吵之后,政府终于把这条公路拆了。但大家没想到,公路拆掉以后就恢复成了一个公园,海滨变成了一个生态化的地方,游客来得更多了,而且根本没有耽误任何人上下班,同时周围商户和居民们的收入都得到了提高。所以,这是第一个以少为多的案例。



第二个案例更有意思。大家知道纳尔逊·曼德拉,他从监狱里出来,后来当了总统(南非前总统)。在一次演说中,他专门向一个叫作利奥·鲁滨逊的人致敬。各位知道利奥·鲁滨逊是谁吗?这是美国的一位黑人码头工人。纳尔逊·曼德拉说,如果没有利奥·鲁滨逊的努力,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就不会被取消。大家不明白为什么,那么这位利奥·鲁滨逊到底做了什么呢?



其实利奥·鲁滨逊只做了一件事。他作为一个黑人,特别反感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所以他只做了一件小事,就是在1984年的时候,他带领工友们拒绝搬运南非的货物下船。利奥·鲁滨逊和工友们不搬货物,就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各个港口都开始拒绝搬运南非的货物。



接下来,那些在南非投资的厂商就不敢投资了,因为货物都不能下船。所以欧洲、美国的资本逐渐从南非撤出,导致南非整个种族隔离政策的崩溃。



那利奥·鲁滨逊做了什么增加性的动作呢?没有,他只是做了一个减法,只是说我不做这件事,从而导致这么艰难的斗争——连纳尔逊·曼德拉都为此坐了27年牢,他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斗争,还无法实现的目标,最终竟然能在南非实现。所以,纳尔逊·曼德拉要感谢这位码头搬运工的领袖。



这两个案例放在前边,让我们知道了减法的力量。所以作者在前言里就问大家:“你如果想知道加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就问自己一件事:你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忙碌了?”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一下,你会发现事情好像变得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习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矛盾变得越来越多。



因此,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让我们认识到减法的力量。作者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是什么内容呢?他通过长期的实验和科学的观测发现,人们更多地重视加法、更少地使用减法是一个惯例,他用实验证明了这件事情。对于科学,我们不能口说无凭,不能随便拿嘴说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4: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这个启发,来自作者陪他3岁的儿子搭积木。搭积木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有一座桥搭斜了,一边矮一边高。那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桥没搭平,大人们的习惯就是在矮的这边加一格,桥就平了。但是他发现,3岁的儿子没有加这一格,而是把高的这边拆掉了一格,桥也平了。所以作者说,这会不会是一个区别,会不会是小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区别?



于是他拿着这套搭了一半的玩具,到课堂上找了很多学生来搭,作者在旁边慢慢观察这些人的行为。他逐渐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增加一块。因为我们的习惯就是增加一块,大家想都不想,增加一块积木就平了,只有极少部分的人会减掉一块。



作者说,积木这是一回事,我们换一个材料再试试。然后他拿了一个乐章,跑去找音乐学院的学生,让他们修改一下乐章,看看怎么让这首歌变得更好听。结论是,绝大部分的人增加音符,少部分的人会减少音符。



然后作者又拿了一篇文章给很多人看。他选了各种各样的人,年龄、层次都不同,让大家来改一下这篇文章,思考怎样才能改得更好。结果70%以上的人选择增加文字,只有20%以下的人选择减少文字。作者还用了很多方式来测试,基本都是3倍的差距,也就是想到增加东西的人数,是想到减少东西的人数的3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4: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最具科学性的实验,就是“栅格实验”。在一块板子上,有很多大小不同的格子,这边有一些格子做成的图形,那边有一些格子做成的图形,然后实验者就会问:“怎样让两边的图形对称起来?”这是不是很简单?让图形对称起来的方法,就是把缺少的部分填上,或者把多了的部分去掉,这两种方式都能实现对称。



但实际上,只有20%的人选择了减少格子来实现对称。其实题目没规定应该是什么图形,只要两边对称就好了,但只有20%的人想到减少格子,80%的人还是选择增加格子,这就很奇怪了。



那人们这么选择的可能性是什么呢?做科学,我们讲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作者做了一个可能性的预判,他说:“我们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我们更喜欢自己制作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宜家效应’。”就像大家从宜家买回来的家具,很少有人投诉质量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你自己装的。其实家具质量有可能很一般,但是你组装好以后,就会觉得我投入了心血,这个柜子就不一样了。



“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删减东西就意味着要承认之前添加的属于沉没成本。”如果你要把家里的东西扔掉,心里会很难受。因为这意味着你买错了,而承认自己买错东西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明明已经很糟糕了,但你可能还在不断地为它付出更多成本——这叫沉没成本。



“或许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某个事物存在,那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许是因为失去比收获更令人不安。当然,摒弃错误理论,拆除一条碍眼的高速公路,废除种族隔离政策,也没有失去什么,但正如我们将在后面读到的那样,人们很容易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5: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天生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那怎样才能增加我们在生活中做减法的可能性?这个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个方法,叫作“更深入地思考”。那些在高速公路边上抗议说“不要拆,不要拆”的人,他没有像专家一样去做深入地思考。他只是觉得我已经习惯这条路了,现在拆掉,没有了,我应该怎么办?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小区里每次闹矛盾,都是因为有一些人不想变化。有时候只是换一个保安公司,有时候只是换一个园艺公司,只是换一个清洁公司,业主们就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他并没有深入地思考,他是本能地觉得我不想要变化。这是第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深入地思考。



第二个方法,叫作“有意识地想到减法”。你今天听了这本书以后,以后再处理问题,比如公司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工作的问题,想想看,能不能用一下减法。这是第二个方法。



第三个方法,叫作“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心智带宽”这个词是我最大的收获。什么叫心智带宽?日本人曾经做过一个搞笑节目,特别好玩。据说一个人在打电话的时候,你在他手里塞什么东西,他都会接着。比如说,我在这儿打电话,有人过来给我递一杯咖啡,我就拿了,说声谢谢,这很正常。但日本人就很搞笑,别人先给一个人送一杯咖啡,他要了,过一会儿看到他还在打电话,又牵了条狗交到他手里,他也接了,接了以后他继续打电话,一会儿突然发现怎么有条狗在手里?特别好玩。你在网上可以看到这个视频,这种心智的容量就叫作“心智带宽”。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在开车的时候绝对不能打电话吗?好多人觉得我打电话也照样能看路,没影响,不要紧。但打电话很容易出事,原因就是打电话会占据你头脑中的心智带宽。心智带宽变窄了以后,你开车的反应速度立刻就会下降,这个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打电话千万不要开车,开车不要打电话。



所以,当我们在改变上投入更多的心智带宽,意味着我们不是凭着惯性在做决策,我们不是一拍脑袋说“招人,招人”,说“再加一个流程”。就像公司里一旦出问题,老板们首先想的是把问题写到规则里去,所以公司的规则越加越多,加到最后,能干的人都走掉了。因为我们做事不过脑子,我们的心智带宽太窄了,老板整天想着怎么还债,所以他没工夫想这事到底应该怎么做,所以心智带宽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6: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一章,叫“加法本能”,就是让我们回到原始社会,理解人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加法。因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有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本性。女同志喜欢背一个特别贵的包,是为了展示自身能力;男孩开一辆很贵的车,也是为了展示自身能力。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有一种鸟叫园丁鸟,特别好玩。在求偶期间,雄性的园丁鸟就会搭一个特别夸张、特别漂亮的房子,如果有一排雄性的鸟,就会搭一排房子,都搭在一个地方,然后雌性的鸟就会过来看,一个房子一个房子地参观。参观完了以后,雌鸟看哪个房子搭得最好,它就跟那只雄性的鸟交配。这就是它们求偶的过程。



最好笑的是什么呢?雄鸟和雌鸟交配完了以后,没有一只鸟会住在搭好的房子里。意思就是雄性园丁鸟搭了那么奢华的房子,它们并不住,这只是为了给雌性的鸟看,看完以后它们俩结婚了,然后搬去雌鸟简陋的窝里住,而豪华的窝根本不住,这就是本性。



人们还有一个本性,叫作“获取物品的本能”。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糟糕,上午能吃到东西,但下午未必有饭吃,所以人们一有东西就囤起来,尽量地往家里放。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家庭里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儿媳妇跟婆婆之间关于废旧物品如何处理的矛盾。老人家最喜欢囤东西,觉得什么东西都可能有用,瓶子用到一半,也觉得可能有用,所以家里变成垃圾堆了。这是人类原始的本能——获取物品的本能。



最后一个本能,就是人们感受多少的能力。很奇怪,一个小孩子没有学过任何加法,但是你给他两堆糖,他就能够知道哪个多,哪个少,这就叫作感受(相对)数量的本能。而且人们对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感知还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我给你80个糖豆,然后我再拿走30个,这是第一种方案。第二种方案是我给你20个糖豆,我再给你30个。你选哪种方案?绝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二个,都会选20加30,讨厌80减30。虽然这两个方案的答案都是50,跟庄子讲的“朝三暮四”的故事是一个道理,但这不是用来嘲笑故事里的猴子,而是从科学的角度讲,让我们知道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大家还知道,原始人从旧石器时代来到新石器时代,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就是石器的使用。砸碎了这个石头,石器才能形成锋利的刃,而这个砸碎石头的过程就是减少的过程。你得从石头中剥去一部分,才能有一个边,才能变成一把石刀。所以,给我们人类带来真正进步的,是当年的减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6: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米开朗琪罗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别人问他为什么把雕塑雕得那么厉害,米开朗琪罗说:“天使就在石头里,我只是去除掉了多余的部分。”在我们外行人来看,雕塑是增加;在米开朗琪罗看来,是减少,就是把没用的部分拿掉。



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加法定义了文明。比如说,咱们一说到文明,就会想到罗马斗兽场、zhong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这些东西都是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增加给我们带来了文明的基调,让我们觉得只有增加东西,才能够显示出这个地方文明的力量。这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也导致了人类的本性依赖增加,而忽略了减少。



另外,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跟加法也息息相关。人不仅仅看细节,人还要看“场”。大家知道“场”这个词是很有意思的,什么叫“场”呢?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叫作“场”。而处理问题的时候,人们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就是看你的“场依存性”高还是低。什么叫“场依存性”?也就是你解决一个问题是更多地看细节,还是更多地看宏观,这就叫场依存性。更多看宏观的人,场依存度高;更多地看细节的人,场依存度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7: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给大家举一个心理学的例子。这儿有一幅图,这幅图里有非常杂乱的格子,看不清。然后,作者要求被实验的对象快速地在格子里找出一个八边形。各位,八边形可不容易找,这是菱形,这才是六边形,像螺母一样,八边形比它还要多两个边。我当时就找了半天,说没有八边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7: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然后作者说,如果你发现这个八边形所花的时间很长,你的场依存性就大。你越关注图中的所有线条,也就是那个场,就越难找到八边形。反之,如果你很快找到了八边形,说明你对周围线条的关注度较小。



我听到这句话的提示以后,很快就找到了八边形。各位知道怎么找吗?就是你根本不用在现有图形里找,而是你找到一个边就开始捋,图形多奇怪都无所谓,只要找到八个边的,就是一个八边形。因为你忽略了周围那些场,忽略了周围那些线条对你的影响,说明你处理问题是一个场依存度低的人。这就是高和低的区别。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什么结论呢?“倾向独立性的人忽略减法,是因为他们专注于单个对象,不能在大的环境当中进行取舍。而倾向依存性的人忽视减法,是因为他们关注周围环境,而忽视了需要清除的对象。”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一个场依存度高的人,还是一个场依存度低的人,我们都普遍地倾向于忽略减法,这就是作者论文里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7: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再举一个大家更容易听懂的例子。比如说,我在这儿堆了一堆的沙子,堆成了S形的形状。现在问你一个问题,我另外在这边放一堆沙子,不是S形的,就是一堆沙子放在这儿;那边放着用玻璃碎片堆成的S形。这时我问你,哪一堆物品跟最开始那堆S形的沙子更像?



这个问题问得很模糊,是这一堆金字塔一样的沙子跟这堆S形的沙子更像,还是S形的玻璃跟这堆S形的沙子更像?怎么选?有人选玻璃,有人选沙子,这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他们给数千人做过这个测试,大家选择都不一样:“美国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认为S形的玻璃碎片与S形的沙子更相似,而日本的参与者则更多地选择一堆沙子。”



为什么要挑出美国和日本来讲呢?因为这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文化。美国人在心理上认为S形更重要,只是这个形状恰好由沙子堆成,而日本人则认为是沙子的本质更重要,他们俩看中的侧重点不同。这两个不同反映了什么呢?“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很容易判断出日本人思考问题更注重整体性,而美国人则更关注细节。一个更实用且可靠的结论是:看到沙子的人看到的是‘场’;而另一些人看到的是目标对象,就是这个S形。”所以大家回答得不一样,就是因为角度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种情况。因此,场依存性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我们看待一种情况的角度会影响我们做出改变的方式,影响我们是否会考虑做减法。”或者我们减法的切入点在哪儿,你是更关注那个“场”的变化,还是更关注这其中细节的变化,这都跟我们的本性有关。



所以你知道,当你理解了人类不愿意减少的本性以后,就会发现这种本性有多难改。1927年,有一个叫作凯奇琳的建筑师做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空心砖。过去砖头都是实心的,就像长城上的那些砖头,但是根据力学的研究,砖头的承重只取决于四边,中间的心是起不到承重作用的。但直到1927年,人们才发明了空心砖,一下子帮我们节省了特别多的材料。对于地球的环保、经济的节约、对于墙体的轻质性,都有很多的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8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21:58: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的过程中,每天的知识是不是都在增加,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当你要真的接近道的时候,真的应用这些知识、用在生活当中去做事的时候,你要不断地简化、不断地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到最后不做了,这个道都能自然地运行。老子多了不起,他在2500年前就已经提出了减法的思维,作者在书里也经常引用老子的话。



这是第一部分“加法的本能”,我们现在了解了。



但是,加法跟减法,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讲哪个好、哪个不好,这两个要相得益彰。你想想看,如果没有金字塔、没有长城、没有哥贝克力石阵,人类的文明是没法一代一代地演进的。因为增加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得知道不能省去哪个部分,得知道要让加法跟减法相得益彰。



另外,现代社会也更倾向于做加法。书里提到了一个标志性的演讲,1949年1月20号,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那时候人们刚刚从二战中解脱出来,杜鲁门就做了一个具有煽动性的演讲,他用的手法叫作“首语重复”。大家知道奥巴马做演讲,最喜欢首语重复,就是不断重复前面几个字,例如“我们需要怎样,我们需要怎样,我们需要怎样……”,这叫首语重复,听起来非常有震撼力。



杜鲁门当时怎么讲的呢?他说:“生产更多的食物、更多的衣物、更多的建筑材料,以及更多的机器!”人们刚刚打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地方的物资都非常匮乏,而美国有非常完备的工业体系,所以杜鲁门上台以后就说,我们要生产这些东西卖给全世界。这就奠定了21世纪的一个基调,就是增加,只有不断地增加,似乎才能够解决整个世界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1-18 04:44 , Processed in 0.022718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