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时 相信不少人达州爱美人士 已经换上 “美甲美睫美发”三件套 ...... 然后近日,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 多名女性发帖称 因为做美甲而感染了细菌, 更有严重者感染了HPV, 引发公众关注。 为此,记者走访达城中心广场、仁和新城、罗浮广场等商圈,对美甲店的卫生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部分美甲店客流火爆与卫生隐患并存,操作规范亟待加强。 “我们店开了七八年,老顾客很多。”达城西外罗浮广场附近某美甲店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意火爆时,店内8名美甲师同时开工,简单款式需1.5小时,复杂雕花款耗时则要超过3小时,“我们会仔细检查顾客的手部情况,如果发现顾客手上有细菌感染的迹象,是不会进行美甲服务的,这不仅是对顾客负责,也是维护店铺声誉。”该负责人说,至于美甲价格则根据款式和材料不同,一般在80元至400元之间不等。
在中心广场某自助美甲店,不足20平方米的店内有6个操作台,全部坐满了顾客,还有不少人在排号等待。
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店是明码标价,本甲做美甲是58元,贴甲片根据甲片价格收费。”因价格透明、性价比高,这类美甲店颇受年轻女性追捧。“到这种店消费不怕被‘敲棒棒’,也不用讲价,无论什么款式都是58元,做出来的效果我也很满意。”顾客曹女士说。 记者走访发现,达城大多数美甲店存在工具混用现象,电动打磨机、死皮剪、海绵搓条等器械未做到“一客一换”。部分高端门店虽配置有紫外线消毒柜,但在进行美甲服务时并未使用,而是直接从抽屉的工具盒中取出工具为顾客修甲。当问及消毒流程时,工作人员含糊回应:“用酒精擦过就行。”不少小型店铺甚至省略消毒环节,上一位顾客使用过的金属推剪下一位顾客继续使用,店家消毒全凭自觉。
翻看某网络平台的评价页面,顾客对美甲店的差评屡见不鲜:“卸完甲后,指甲都红了”“剪死皮把手都剪出血了”。“低价美甲往往伴随着隐性消费和操作简化。”在达城从业10年的美甲师张莉(化名)向记者透露了行业“潜规则”。她说,目前美甲行业“内卷”,不少店家为降低成本而打价格战。
耗材降级,低价店多用三无甲油胶,打开瓶盖便能闻到刺鼻气味,其中含有甲醛等致癌物,长期接触对人体危害极大。
步骤删减,为赶时间部分店家会跳过基础护理,直接打磨甲面,这极易导致甲床损伤,让指甲失去原本的健康状态。
交叉感染,共用工具消毒不到位,HPV、灰指甲等疾病传播风险激增,一旦感染,治疗过程漫长且痛苦。
美甲感染风险主要源于工具卫生不达标和行业监管缺失。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选择规范服务,美甲后若出现持续疼痛、感染或指甲异常,要及时就医,勿拖延导致感染扩散。
张莉建议,消费者选择美甲店时应注意“三看三备”:
一看店铺是否公示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二看工具是否现场消毒;三看甲油胶是否有中文标签。
一备一次性死皮推,避免交叉感染;二备独立包装搓条,防止真菌传播;三备防紫外线手套,阻隔光疗灯辐射。
随着“美丽经济”持续升温,如何在商业效益与安全保障间找到平衡,既是对从业者的考验,也是监管部门亟待破解的课题。只有从业者规范操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让美甲行业在健康轨道上蓬勃发展,让消费者安心享受美甲带来的美丽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