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1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阳明哲学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7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1:25: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之前咱们讲过《王阳明大传》,没有讲过瘾,为什么呢?那里边全是故事,等于我们用那本书把王阳明整个人生的经历介绍了一遍。但是很多书友也反映,没有好好地讲王阳明的哲学含义。后来我就去找,找来找去,找到了一本特别棒的书,叫作《王阳明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蔡仁厚先生,蔡仁厚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学生,他们师徒都是研究王阳明的高手。

这本书里边,我才算真的明白了王阳明。之前对王阳明有很多误解,我一直以为王阳明其实是佛老的一种变体,就是他参禅悟道,他所说的很多东西跟佛教真的很像。比如他说,人人心中自有一个仲尼在,就好像佛祖说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他天泉证道的时候说,一个是给利根器的人准备的,一个是给普通人准备的,这就很像禅宗所讲的渐宗和顿宗的区别。所以我总觉得王阳明是学佛学的时间长了以后,把它包装成了一个新的样子,没有看出他和禅宗的根本区别。

但是在这本书里边我才明白,最核心的王阳明的确不是佛教,王阳明是非常正宗的儒家。那根本是什么呢?在于薄厚的不同。要想了解王阳明,必须得对《大学》《中庸》非常熟悉。在《大学》里边有一句话,叫“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人和人之间是有一个薄厚的关系。王阳明的一个学生曾经问过他,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同体是什么意思呢?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同体。就是我们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能够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身边其他的人,这种叫作同体。

但是为什么讲同体的时候,《大学》里边要讲一个薄厚呢?把这个东西搞明白,你就了解了儒家和佛家最根本的分界线。王阳明说,最重要的就是爱得有等差。这是一个天理,就是天理当中就注定了是有差别的。你对你的父亲就要比对其它的老人要好一点,你对其它的人就要比对其它的动物要好一点,你对动物呢,就要比对植物可能要好一点,你对自己人就比对敌人要好一点,这个东西是天理。所以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秩序的话,这个社会就乱了。所以儒家特别讲究的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有厚薄才会有秩序,有了这个秩序以后你才会发现,这个社会能够结构在一起。

但是佛家所倡导的是无分别,不但人和人无分别,人和动物也无分别。无分别心当然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真的心无挂碍,特别轻松。但是你在这个社会上,你是很难在这么一个明明有着等级、明明有着秩序的社会上去生活、去生存的。所以你看,很多修佛的人都出家,出家就是我不在这个社会上待着。但是要在这个社会上去维持这么一个秩序,维持这么一套游戏规则,儒家的东西可能会更管用一点。

薄厚和同体之间还有一个界xian。那你说我什么都讲薄厚,好啦,我对我比对我爸爸更好。王阳明说,这就过分了。就是如果一个人在吾身和亲亲之间,就是我和我的亲人之间再去分薄厚,便是不仁。所以你看,为什么中庸之道很难把握?一方面要有薄厚,但是一方面要有同体。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孟子批评杨朱和墨子那一段。大家都听我讲过:“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咱们仔细地分析一下,杨朱自私,他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他是一个纯粹为我的这么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只知薄厚之分,不知同体之意,他只知道薄厚是个道理,但他不知道同体同样非常重要。而到了墨子这边呢?他只知道同体之意,但是不去管薄厚之理。所以这两个人一个偏重于薄厚,一个偏重于同体,就变成了两个极端,这就不是中庸之道。所以当你能够把中庸之道搞明白,你才能够真的明白王阳明为什么说“天理本来自在”,就是这个东西就在那儿。“良知自在人心”,而这个良知自在人心其实就是天理所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517
23#
发表于 2024-6-19 10:25: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517
22#
发表于 2024-6-19 10:25: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517
21#
发表于 2024-6-19 10:25: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517
20#
发表于 2024-6-19 10:25: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32
19#
发表于 2024-6-16 08:19: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32
18#
发表于 2024-6-16 08:19: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932
17#
发表于 2024-6-16 08:19: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702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1:46: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他说,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好,然后你晾了几件衣服,你觉得很好,你出去散了一圈步,你觉得内心很好。不是那杯茶好,不是那个衣服好,也不是出去走一圈散步好,而是你心中无挂碍。你心中无挂碍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这些东西都好。

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心中无挂碍呢?凭良知而行。所以当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他那时候因为迫于压力,刘瑾那边不断地派人要杀他,他压力很大,整天想着生死参不透,万一死得多难受这种感觉。所以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洒落。然后他突然明白,只要我遵循良知,力行就够了,人生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所以到他最后那一刻躺在小船上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可以非常坦荡地说出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什么话好说的。

这一次,我是把王阳明所涉及到的所有概念,前三变,后三变,致良知,知行合一,还包括四句教,跟大家进行了一个交流。我引用原文比较多,因为蔡仁厚先生写得的确是非常好,这本书的特点跟我们讲过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有点像,颜色都很像,然后薄薄的,都是很少有人会去看的书,我在旧书堆里面找到的,然后非常喜欢。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买来仔细地看一看。没那么容易,因为他用了半古文的这种方式在写,确实挺难的,我希望我讲的大家能够听懂。

那么在最后,我们用王阳明先生的一句诗来作为今天的结尾:“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只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仲尼在。“自将闻见苦遮迷”,就是我们外在的东西把它遮住,遮蔽住了我们心中的良知,也就是遮蔽住了我们心中的天理和人性。然后,“而今只与真头面”,告诉你,真实的东西在哪呢?别找了。“只是良知更莫疑”,只要你在良知这件事上始终下功夫,你的人生就无坚不摧,就能够过得非常敬畏与洒落。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听《王阳明哲学》,然后跟着我们一起每年读50本书,用阅读来改变zhong国。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702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1:45: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在后来,王阳明的学问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在民间更是有很多的人开始学他,出现了特别多的学派。当然,也有学偏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质疑王阳明的致良知的说法或者知行合一的说法,其实是把人带偏了。因为它真的是为中上的根器的人准备的,就是如果你根器不足够的话,学这个是很有可能学不到位的。这是第一个特点,叫大丈夫气概。

第二个特点就是,王阳明算是圣贤中的狂者。为什么说是狂者呢?孔夫子讲,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就是如果一个人达不到圣人的境界,能够做到狂狷之徒其实已经算是不错了。王阳明自己谦虚,说我就是一个狂者,他努力地不断进取。

四十五岁的时候,王阳明受命去平叛南赣、汀漳这些地方的贼乱。然后走之前,他的一个叫王思舆的朋友对别人说,阳明此行,必立世功,说这次去王阳明肯定能够立大功。然后别人问他说,为什么?他说,吾触之不动矣。什么叫触之不动?触之不动就是孔夫子的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不惑于外物,不再为外物所动摇,坚定了,这就是四十不惑,也就是孟子说的四十不动心。而王阳明那个时候正好是四十三岁,所以人能将厉害荣辱、生死祸福置之度外,一切都是直道而行,事事都会义之与比,便自然能够触之不动。

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人很难做到触之不动,就是一点点小的变化,我们立刻在情绪上就反映出来,而且反弹得还挺强烈。这时候你发现,你根本没法按照你的直道而行,根本没法做一个狂者。做一个儒学求学的路上的狂者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王阳明是一个有坚定毅力的、喜欢进取的狂者。

然后第三个最大的特征就是王阳明的敬畏与洒落,他能够把敬畏和洒落这两件事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一个人只是潇洒,没有任何的敬畏,你看,魏晋名士就是这样,阮籍、嵇康,竹林七贤这些人就是什么东西在我眼中都无所谓。包括西方的犬儒主义,这个皇帝挡住了他的阳光,说让开,挡住我的阳光了。这种人是很潇洒,但是他缺乏一些敬畏。而如果一个人只是敬畏,一味地拘谨,他就少了一些洒落。你要说,曾国藩跟王阳明之间差在哪儿呢?当然,咱们后人也是乱评论,我也不认识两个人,我觉得就是差在了一些潇洒之上。

所以王阳明认为敬畏是什么?敬畏不是见到皇帝就害怕,不是那么简单。敬畏是不要欺瞒你的良知,这便是敬畏,一个人能够做到不要欺瞒良知,便是敬畏。然后,稳当快乐便是洒落,什么叫稳当快乐?孔夫子所做的叫“曲肱而枕之,不亦乐乎”,这就是稳当快乐。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乐就是稳当快乐。孔夫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所以他除过参加葬礼之外,剩下的时间都是快快乐乐、洒洒落落的,高兴。

所以当你心中有着对于良知的敬畏的时候,你反倒更容易做到真正的洒落。这两个之间不矛盾,绝对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子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才是真的,这种庸俗的说法是没法给你带来真正的洒落的。花天酒地不代表着内心的喜悦,你没看到很多人在花天酒地之下满面的愁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1-19 07:34 , Processed in 0.023321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