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86|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的底气

[复制链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18:10: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好,我是樊登。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人生的底气》,这本书的作者是我本人。为什么讲《孟子》对我这么重要?因为孟子是一个特别有底气的人,我们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身上有一股浩然的正气,这个东西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所以他能够给我很大的支持和力量。



我用了一年的时间讲了整本的《孟子》,但是能够听完《孟子》完整课程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出版社就建议我从《孟子》当中提炼出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出版一本薄薄的小书,让大家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孟子的核心观念。孟子讲的东西未必都对,他关于王道的理念、仁政的思想,恐怕都未必能够实现。但是,孟子的人生却是特别值得我们敬仰和羡慕的,他挽狂澜于既倒,把儒家扶上了正轨,所以被称为“亚圣”。这也是孟子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力量的原因。



在这本书当中,我把“人生的底气”分为了七个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选取三句话,那么,今天我就选出《孟子》中的二十一句话跟大家分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27: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个关键词是节奏,人生是有节奏的。第一句话:“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的理论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性的概念,叫作“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当你看到一个小孩子匍匐向井边儿爬,即使这个小孩子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根本不知道这个小孩子的父母是谁,你也不会取悦于任何人,但你一定会过去把他拦住,把他抱起来,不让他掉到井里去。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着恻隐之心。所以说,恻隐之心就是仁之端也。



我们每个人都有羞恶之心。有人问王阳明,说那个做贼的人内心当中有羞恶之心吗?王阳明说,你骂他是贼,你看他恼火不恼火。你骂他是贼,他还会恼火,就说明他知道做贼不对。这就是最基本的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然后,“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我们在家里边跟父母、兄弟吃饭,我们不会抢着吃,这就是礼之端也。然后,“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我们能够审视最基本的是非,这就是智慧的发端。



孟子为什么要强调这四端?因为当我们内心当中知道人性本善,知道人性本善是一个小小的萌芽以后,仁政的施行才有了可能性和基础。即施行仁政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变得更好。所以,孟子不喜欢法家的那一套——完全用法律来框住这个社会。孟子希望每个人的人性得到发挥,每个人经过教育之后,能够把人之四端扩充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孟子理论的一个基础的东西。所以,我们每个人也要知道我们有这四端。如果我们知道把它扩而充之,就像什么?就像“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一样,火一点着,“轰”一下子就起来了;泉水从上游流下来,那个充沛的、活泼的感觉就出现了。



最后这句很重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如果你能够把仁、义、礼、智的这四端,充沛地发挥出来的话,全天下你都可以保得住。比如那些圣人、英雄,他们就是用一个人的力量,对历史产生扭转性的改变。但是,你也会发现,同样是一个人,有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妻儿老小都照顾不了。为什么?“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如果你的四端完全被遮蔽、被压抑,甚至你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人,这时候你连你的父母都侍奉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27: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句:“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这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襄王继位了以后,突然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天下会定在什么时候?孟子说:“定于一。”梁襄王又问:“孰能一之?”谁能够把全天下统一了?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这个对话在当时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孟子已经处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跟春秋时代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打仗的方式变了。春秋时候打仗不是以杀人为目的,是以谈判为目的。所以春秋时期打仗比较客气,死的人也比较少。战国时候打仗是以杀伤对方人为目的,经常杀对方几万人、几十万人。



所以,梁襄王这样的人就不能理解,他觉得杀都杀不过来,你怎么说不嗜杀的人能够统一天下?然后,孟子讲了这一段话。他说,你看过田间的禾苗吗?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它就倒下去了,没劲儿了,因为没有水。然后,“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突然之间电闪雷鸣,开始下大雨了。那些“苗浡然兴之”,一下子就立起来了,就有劲儿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全天下的人都苦于战争,苦于这些人的霸道。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施行王政,让老百姓能够生活得很好,那么立刻就能够看出来人心向背。这就是我们做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所要掌握的那个节奏。



这句话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各位,你们有没有看过很多创业的项目?一旦项目开始开动了以后,非常快地就发展出来了。为什么?因为老百姓渴盼很久。如果我们找到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痛点,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都有苦恼,但是不知道怎么解决。然后,你能够想出一个办法来,让它变得没那么困难,让所有的人都能够非常方便地获得支持。那么,这个项目一下子就像七八月间的苗木一样,看到天上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浡然而兴。所以,如果我们真正地从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就能够见识到孟子所说的 “孰能御之”的感觉。所以,人生的节奏不是一条均匀的斜线。人生的节奏可能是很长时间的不动,很长时间的阻滞,甚至是下滑,但是突然之间又上扬,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指数型曲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27: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句:“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后来演化出来一个成语,叫“杯水车薪”。



孟子说,你要对付那些不仁的事,对付那些坏事,最有效的方法肯定是做好事。以仁胜不仁,这是孟子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就像我们拿水救火一样,着了火以后,我们肯定拿水泼它灭火。但是,有很多人看到一车柴燃烧起来了,熊熊烈火,他端起杯子泼过去一杯水,然后说“你看,没用,这水泼上去没用”。所以,他最后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水不胜火,就是水并不能够救火。



各位,这一点我感触最深。因为我每天在直播,劝大家读书。我说要读好书,要读那些难的书。大家说:“没用,我试了,读了也没什么变化,读了也忘了。你老能记得住,我们记不住,所以没办法。”我听过太多这样的说法,最合适的解释就在这儿——“杯水车薪”。



如果我们希望生活和事业发生改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学的术语,叫作“突破阈值”。什么叫阈值?就是你不达到那个值,就没法发生相变。你要想救一车的火,必须得用足够量的水才能够做得到。所以,如果我们认定了要做一个好人,或者我们认定了要做一个有价值的公司,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努力朝那个阈值前进。但是大家就会问,说阈值在哪儿?谁能够告诉我那个阈值在哪儿?对不起,它不像烧水这么简单。水烧到了100℃开了,我们可以知道。油温是多少℃,我们测一下也能够知道具体的数值。



但是,我们生活当中的阈值,恐怕你很难探索,因为它是一个复杂体系。这个复杂体系当中的阈值,你不知道,那该怎么办?根据孟子的答案,或者孔子的答案,就是做下去。所以,你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不是为了突破阈值以后去享受那个生活,我享受的是这个奔向阈值,以及过了阈值以后,我继续做的那种快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从我们所做的事业中找到价值,找到乐趣,这就是我们人生存在的意义。我们能够看到,那些纯粹的人更容易突破阈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4: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句:“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这个叫作“三不原则”。什么叫挟?挟就是倚仗。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够倚仗年龄大,不能够倚仗我比你有钱,我比你出身好,也不能够倚仗我们家的亲戚特别厉害。我们为什么要交朋友?友其德也。我们在选择交友的过程当中,也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到底为什么跟这个人交朋友,是因为他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利益?还是因为这个人的道德值得我们钦佩?在跟别人交友的时候,如果我们每天处心积虑地看这个人的地位、身份、资源,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那么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浪费大量的时间。



第三句话,“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我为什么把这两句话放一块儿?前面讲交友,这句讲交际。交友跟交际有什么区别?在交际的层面,我们有法律,有合同,有约束,我们按照规矩办事,照样可以生活。但是在交友的层面,我们要友其德,我们要看到这个人的德行、操守是不是值得我们敬佩。



万章问孟子,说交际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恭”,孟子说,也就是尊重。什么叫恭?“敬而无失,恭而有礼。”恭敬就好了。这里边还有一个成语叫“却之不恭”,就是“却之却之曰不恭也”。万章是孟子的学生,他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一些道德上的要求。像齐宣王、梁惠王这样的人,送他们一些礼物,你说要不要?万章认为不应该要。为什么?因为这些礼物都是抢来的,这些人打仗的时候,从别的国家抢了很多好东西过来给我们,这不是要强盗的东西吗?不能要。但你要是不要就很尴尬,因为在这种社交场合,诸侯王送你东西而你不要,就会非常尴尬。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却之不恭”,孟子是善于掌握这个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4: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个关键词是反思。孟子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孟子说《论语》中孔子的理论那么多,其核心是什么?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反思。所以,第一句话:“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和孟子都喜欢用射箭来做比喻,因为那时候的士大夫都需要会射箭。射箭是一个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个交际活动,大家在一块儿有射礼。所以孟子讲“仁者如射”,你要想求仁,你希望成为一个仁者,就好像射箭这件事一样。为什么?叫作“射者正己而后发”,把自己调整好,然后发出这个箭。“发而不中”,发出去没有射中,你不要怪隔壁的人,说人家干吗咳嗽,让他别捣乱,或者说靶子没摆正……你老怪别人,这就特别讨厌。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是反求诸己而已。再射下一箭的时候,调整好自己的身姿就对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调整自己的影响圈和关注圈。如果我们在关注圈当中下很大的功夫,对于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投入很多的精力,投入很多的情感,觉得非常生气,非得要一个说法,最后我们会发现人生举步维艰,因为我们会恨所有的人,恨给我们造成一切困难的人。但如果我们能够稍微收缩一下我们的情绪,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当中,就是我所能做的事是什么,我所能够调整的东西是什么,我能不能够在我身上去找到问题的根源,摆正方向,下一箭射中它就好了。所以,“仁者如射”“反求诸己”这两个成语都是从这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5: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句话:“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岑楼是什么?就是那种尖角的高楼。孟子说,如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我们只把这个末端对齐的话,那么方寸之木就可以高于岑楼。怎么比较?我拿一个一拃长(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长,约20厘米)的木头,我说这个比岳阳楼还高,你说这怎么比的?我把它放到岳阳楼顶上,它就比岳阳楼高了。但这个高度是虚假的,是没有齐其本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表现,不能只看结果,我们得看它的出发点,看它从哪儿开始长起来的。这也是我们人生反思的一个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5: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六个关键词是善念。人生需要善念,才能够有底气。这里也选了三句,第一句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们讲“君子远庖厨”这个典故就是从这来的。这个事说的还是齐宣王。孟子只要找到机会,都想激发齐宣王内在的自尊感。



有一天,齐宣王坐在那儿,看到一个人牵了一头牛,拉着走过去的时候,那个牛在打抖。牛要死之前,它是知道的,它会发抖。齐宣王就问:“你拉着头牛干吗去?”那些人说:“用它衅钟。”就是一口大钟做好了,要杀一头牛,把血溅在上边,大概是这个意思。然后齐宣王一看,说:“太可怜了,算了算了,把这牛放了吧,换一头羊去衅吧。”



老百姓知道这个事以后,就说齐宣王果然好货,这个人太抠门,舍不得牛,用羊来代替。孟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他跟齐宣王说:“你怎么可能舍不得牛呢?”齐宣王说:“对呀!我这么有钱的人,我是舍不得一头牛吗?这不开玩笑嘛!”孟子说:“不是,我知道你是内心不忍,你看到这头牛浑身发抖,你觉得难过。”那为什么换羊?因为没有见到羊。没有见到羊的时候,你没有那种感觉,所以换头羊。那个羊是虚幻的,是没看到的,就是孟子讲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当你看到了,你心里就会有这种恻隐之心。



这跟齐宣王的仁政有什么关系?孟子往后稍微引申了一下,说千万不要小看你内心当中这么一点点善念,这么一点点善念稍微推而广之,可以从牛到人,可以从一个人到千百万人,你甚至可以想象在战场上死掉的那些人是什么感觉。我们连见到一头牛瑟瑟发抖地被拉去杀掉都不忍心,我们怎么忍心让几十万人上战场去死?所以我们内心当中这点火种、这点善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惺惺作态,人生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点善念。“君子远庖厨”的含义就体现在这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9#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6: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是《孟子·尽心上》的一句话。“诚”这个字是非常难解释的,宋儒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叫“一字记之曰‘诚’”。人这一生当中,差别就在于诚和不诚。我们讲过《扫除道》。《扫除道》这本书里的那个老先生,打扫了七十多年的卫生。作为一个企业家,每天亲自打扫企业里边的厕所,扫地,擦地,擦得干干净净。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道理?就是宋儒讲的诚这个字。我们讲“百术不如一诚”,你在任何一件事上能够做到诚,你能够诚心诚意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都是接近于悟道的方向。所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当你能够用这种诚心诚意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孔子讲仁,我们也想成为一个仁者,但是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成为一个仁者,仁就来了。只要你有这个念头,愿意做仁者,仁并不远。但是在生活当中,看到求仁得仁的人似乎又很少。孟子给的捷径是“强恕而行”,就是我们努力地推行恕道,恕道意味着对他人宽容,你真正想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好好地推行恕道。



孔子讲“其恕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就是子贡问有没有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孔子说“恕”,把恕道做好就可以了。孟子在这儿继承了孔子的说法。



第三句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就是我们跟禽兽之间只有那么一点点差别,普通人还给遮蔽了。君子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存之”,他们把内心当中那一点善的火种保留了下来。舜是孟子的偶像。“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意思是无论是生活当中物质层面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理论层面、伦理层面要面对的困难,舜都能够搞明白。为什么舜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因为他“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是他内心当中就有这个仁义,所以他做任何事情是自然的、洒脱的、放松的,他内心当中没有存在着一个着相(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的部分。



我们很多人做慈善事业,很多人喜欢加入慈善组织,总觉得自己做了特别多的好事,如果有这个想法可能就不对了。我们有时候去参与这些活动,你会觉得其实那个被帮助的人对你的帮助可能更大,他会让你在一天当中内心都非常开心、喜悦、快乐,这种快乐甚至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这叫作“由仁义行”。你是行所当行,你所做的只是内心指示你该做的事,这叫“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做好事的行为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所以很自然,不需要回报,而不是由外而内,我需要用这个事情来打扮自己。



但是话说回来,我经常反思孟子的话。一个人真的能够做到行仁义也不错,我们不能够要求每一个人都像舜一样。一个人能够坚持行仁义,时间长了,慢慢地可能也就变成了由仁义行了,这就是修炼的不同的入手的法门,其实跟禅宗里讲的渐宗和顿宗是一样的。舜这种人就是顿宗,一下子就明白了,掌握到了仁义的核心。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难以一下子找到仁义的核心,我们先做起来,我们先一点点干,慢慢做着做着就自然了,不再觉得这都是“表演”了,那很有可能就变成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主题

3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6426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10:26: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七个关键词叫成长。我们得需要有成长,才能够有底气。还是选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是一定要选到的。因为对于孟子来讲,浩然之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那么,什么是浩然之气?这个还真是不好解释。我在这书里边写道:



“浩然之气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你看不见它,也摸不到它,但你知道它是一股至大至刚的力量。一个人具有这股‘气’,就能挺起脊梁骨,堂堂正正地做人和做事。丧失了这股气,人就会像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压抑、抑郁的感觉就会追上来,你干什么都觉得没劲儿、没意思,也没意义。“



我举个例子。你们如果读过《白鹿原》的话,就会知道,《白鹿原》里边有一个黑娃,黑娃特别讨厌白嘉轩的一点是什么?白嘉轩的腰杆永远挺着,特别直。所以,黑娃最后要把他那个腰杆打断。这个腰杆很直的感觉,就是有那么一点点浩然正气,他内心当中充沛着道德感、正义感。



怎么去养这个浩然正气?孟子说:“持其志,无暴其气。”你心中要有一个志向,始终秉持这个志向,但是不要把这个力量整天暴露在外。一个真正有坚持的人不需要天天喊口号,持其志就可以。内心当中有志向,知道意义所在,你就能够坚持着把这个浩然正气充沛于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1-16 17:12 , Processed in 0.023128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