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mengyuan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的底气

[复制链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37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4: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句:“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这个叫作“三不原则”。什么叫挟?挟就是倚仗。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够倚仗年龄大,不能够倚仗我比你有钱,我比你出身好,也不能够倚仗我们家的亲戚特别厉害。我们为什么要交朋友?友其德也。我们在选择交友的过程当中,也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到底为什么跟这个人交朋友,是因为他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利益?还是因为这个人的道德值得我们钦佩?在跟别人交友的时候,如果我们每天处心积虑地看这个人的地位、身份、资源,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那么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浪费大量的时间。



第三句话,“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我为什么把这两句话放一块儿?前面讲交友,这句讲交际。交友跟交际有什么区别?在交际的层面,我们有法律,有合同,有约束,我们按照规矩办事,照样可以生活。但是在交友的层面,我们要友其德,我们要看到这个人的德行、操守是不是值得我们敬佩。



万章问孟子,说交际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恭”,孟子说,也就是尊重。什么叫恭?“敬而无失,恭而有礼。”恭敬就好了。这里边还有一个成语叫“却之不恭”,就是“却之却之曰不恭也”。万章是孟子的学生,他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一些道德上的要求。像齐宣王、梁惠王这样的人,送他们一些礼物,你说要不要?万章认为不应该要。为什么?因为这些礼物都是抢来的,这些人打仗的时候,从别的国家抢了很多好东西过来给我们,这不是要强盗的东西吗?不能要。但你要是不要就很尴尬,因为在这种社交场合,诸侯王送你东西而你不要,就会非常尴尬。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却之不恭”,孟子是善于掌握这个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37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4:3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个关键词是反思。孟子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孟子说《论语》中孔子的理论那么多,其核心是什么?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反思。所以,第一句话:“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和孟子都喜欢用射箭来做比喻,因为那时候的士大夫都需要会射箭。射箭是一个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个交际活动,大家在一块儿有射礼。所以孟子讲“仁者如射”,你要想求仁,你希望成为一个仁者,就好像射箭这件事一样。为什么?叫作“射者正己而后发”,把自己调整好,然后发出这个箭。“发而不中”,发出去没有射中,你不要怪隔壁的人,说人家干吗咳嗽,让他别捣乱,或者说靶子没摆正……你老怪别人,这就特别讨厌。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是反求诸己而已。再射下一箭的时候,调整好自己的身姿就对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调整自己的影响圈和关注圈。如果我们在关注圈当中下很大的功夫,对于那些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投入很多的精力,投入很多的情感,觉得非常生气,非得要一个说法,最后我们会发现人生举步维艰,因为我们会恨所有的人,恨给我们造成一切困难的人。但如果我们能够稍微收缩一下我们的情绪,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当中,就是我所能做的事是什么,我所能够调整的东西是什么,我能不能够在我身上去找到问题的根源,摆正方向,下一箭射中它就好了。所以,“仁者如射”“反求诸己”这两个成语都是从这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37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5: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句话:“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岑楼是什么?就是那种尖角的高楼。孟子说,如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我们只把这个末端对齐的话,那么方寸之木就可以高于岑楼。怎么比较?我拿一个一拃长(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长,约20厘米)的木头,我说这个比岳阳楼还高,你说这怎么比的?我把它放到岳阳楼顶上,它就比岳阳楼高了。但这个高度是虚假的,是没有齐其本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表现,不能只看结果,我们得看它的出发点,看它从哪儿开始长起来的。这也是我们人生反思的一个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37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5: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六个关键词是善念。人生需要善念,才能够有底气。这里也选了三句,第一句是“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们讲“君子远庖厨”这个典故就是从这来的。这个事说的还是齐宣王。孟子只要找到机会,都想激发齐宣王内在的自尊感。



有一天,齐宣王坐在那儿,看到一个人牵了一头牛,拉着走过去的时候,那个牛在打抖。牛要死之前,它是知道的,它会发抖。齐宣王就问:“你拉着头牛干吗去?”那些人说:“用它衅钟。”就是一口大钟做好了,要杀一头牛,把血溅在上边,大概是这个意思。然后齐宣王一看,说:“太可怜了,算了算了,把这牛放了吧,换一头羊去衅吧。”



老百姓知道这个事以后,就说齐宣王果然好货,这个人太抠门,舍不得牛,用羊来代替。孟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他跟齐宣王说:“你怎么可能舍不得牛呢?”齐宣王说:“对呀!我这么有钱的人,我是舍不得一头牛吗?这不开玩笑嘛!”孟子说:“不是,我知道你是内心不忍,你看到这头牛浑身发抖,你觉得难过。”那为什么换羊?因为没有见到羊。没有见到羊的时候,你没有那种感觉,所以换头羊。那个羊是虚幻的,是没看到的,就是孟子讲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当你看到了,你心里就会有这种恻隐之心。



这跟齐宣王的仁政有什么关系?孟子往后稍微引申了一下,说千万不要小看你内心当中这么一点点善念,这么一点点善念稍微推而广之,可以从牛到人,可以从一个人到千百万人,你甚至可以想象在战场上死掉的那些人是什么感觉。我们连见到一头牛瑟瑟发抖地被拉去杀掉都不忍心,我们怎么忍心让几十万人上战场去死?所以我们内心当中这点火种、这点善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惺惺作态,人生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点善念。“君子远庖厨”的含义就体现在这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1

主题

4万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237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0:36: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是《孟子·尽心上》的一句话。“诚”这个字是非常难解释的,宋儒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叫“一字记之曰‘诚’”。人这一生当中,差别就在于诚和不诚。我们讲过《扫除道》。《扫除道》这本书里的那个老先生,打扫了七十多年的卫生。作为一个企业家,每天亲自打扫企业里边的厕所,扫地,擦地,擦得干干净净。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道理?就是宋儒讲的诚这个字。我们讲“百术不如一诚”,你在任何一件事上能够做到诚,你能够诚心诚意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都是接近于悟道的方向。所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当你能够用这种诚心诚意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孔子讲仁,我们也想成为一个仁者,但是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成为一个仁者,仁就来了。只要你有这个念头,愿意做仁者,仁并不远。但是在生活当中,看到求仁得仁的人似乎又很少。孟子给的捷径是“强恕而行”,就是我们努力地推行恕道,恕道意味着对他人宽容,你真正想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好好地推行恕道。



孔子讲“其恕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就是子贡问有没有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孔子说“恕”,把恕道做好就可以了。孟子在这儿继承了孔子的说法。



第三句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就是我们跟禽兽之间只有那么一点点差别,普通人还给遮蔽了。君子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存之”,他们把内心当中那一点善的火种保留了下来。舜是孟子的偶像。“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意思是无论是生活当中物质层面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理论层面、伦理层面要面对的困难,舜都能够搞明白。为什么舜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因为他“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意思是他内心当中就有这个仁义,所以他做任何事情是自然的、洒脱的、放松的,他内心当中没有存在着一个着相(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的部分。



我们很多人做慈善事业,很多人喜欢加入慈善组织,总觉得自己做了特别多的好事,如果有这个想法可能就不对了。我们有时候去参与这些活动,你会觉得其实那个被帮助的人对你的帮助可能更大,他会让你在一天当中内心都非常开心、喜悦、快乐,这种快乐甚至能够维持很长的时间,这叫作“由仁义行”。你是行所当行,你所做的只是内心指示你该做的事,这叫“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做好事的行为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所以很自然,不需要回报,而不是由外而内,我需要用这个事情来打扮自己。



但是话说回来,我经常反思孟子的话。一个人真的能够做到行仁义也不错,我们不能够要求每一个人都像舜一样。一个人能够坚持行仁义,时间长了,慢慢地可能也就变成了由仁义行了,这就是修炼的不同的入手的法门,其实跟禅宗里讲的渐宗和顿宗是一样的。舜这种人就是顿宗,一下子就明白了,掌握到了仁义的核心。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难以一下子找到仁义的核心,我们先做起来,我们先一点点干,慢慢做着做着就自然了,不再觉得这都是“表演”了,那很有可能就变成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4-5 03:13 , Processed in 0.031368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