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路在墙角的收纳箱里随便拿出一只“金包银”手镯,用光谱仪进行扫描,屏幕上的金元素曲线如细弱的游丝。“这是一位顾客甩在这里的,被骗了,名义上是‘包金’,其实是电镀金,金含量不到0.5%。”他举起另一只磁铁吸附的镯子,“看,能被吸起来,里面连银都不是。”
赵金路解释,真正的包金工艺需将金箔与银胚高温压合,金含量至少5%,且有明确的工艺标注。而市场上90%的“金包银”都是电镀镀金,金层薄如蝉翼,甚至用“金溶液”替代纯金,本质上是仿真首饰。“消费者分不清‘包金’‘镀金’‘鎏金’,商家就用模糊概念收割韭菜。”
他翻开《珠宝玉石国家标准》指出,目前对“金包银”并无明确界定,监管处于灰色地带。
风险在佩戴者毫无察觉时悄然发生。戴了一个月的镀金项链让脖子过敏,红肿的皮肤上沾满金粉;想将“金包银”手镯改款,却被打金店告知“镀层熔毁后只剩废渣”。这些故事在社交平台上汇聚成“镀金避雷”帖子,却抵不过直播间里“千元戴出万元感”的叫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