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标题:
认知天性
[打印本页]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47
标题:
认知天性
很多书友经常问我说,樊老师你读那么多书还能够记住,还能够讲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我也莫名其妙,因为我说,我没使什么劲。他问我每本书读多少遍,我说读一遍。他说,读一遍就能记得住?
我说,不是读一遍记得住,是读一遍以后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我就不管它。然后等到我要录这本书之前,我会大概再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拿出一张白纸,把这本书的脑图给画下来,就这么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记住这么多东西,结果我读完了这本书,叫《认知天性》之后。我发现我竟然误打误撞做对了,我所做的这个学习的方法,竟然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是经过了很多心理学家研究测试、统计之后所得出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咱们了解这本书,要看他的英文名字,中文翻译叫《认知天性》,有点模糊,不知道说什么的。英文叫Make It Stick,就是你学什么东西能够把它记住,怎么样能够把一个东西记牢?副标题是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就是成功学习的科学。
所以,我读完这本书以后,理解了很多问题。比如说我上中学的时候,经常被我们的同学抱怨,我们班很多女生读的那个书真叫整齐,每本书上画漂漂亮亮的笔记,然后各种荧光笔,我相信很多人喜欢拿荧光笔画,画完以后那个书色彩缤纷的,就觉得下了好大的功夫。
然后我的书拿出来都不好意思给人看,跟新的一模一样,就是完全是一本新书,所有的书拿出来崭新的。因为从来不在书上画任何东西,结果一考试我比他们分数高好多,他们就说,你不公平,你就是脑子好。
但事实证明,不是我脑子好,而是我的学习方法对。这本书里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你在书上记特别多的笔记,画特别多的线条,你的大脑就不去记它了,就已经忘记了。所以,我们的天性以为我们努力地记笔记,我们多重复几遍、多背几遍,似乎能够记得住。
事实上不是,事实上我们可能并不了解整个学习的这个过程,所以,我说这本书一定要讲。因为这本书能够解决孩子们学习的问题,就是他如果能够让我们的孩子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科学,并且能够很快地掌握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地提高成绩。我觉得这个对所有的人来讲,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
我把它定义为叫《刻意练习》的升级版。我们之前讲过《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的原理或者接近一万小时的时间,用3F原则不断地去练习一个东西,你就可以变得很厉害。这本书更加细致地研究了刻意练习,提出了很多对刻意练习的挑战,也有很多进步的地方,所以非常值得学习。
[attach]1046959[/attach]
[attach]1046960[/attach]
[attach]1046961[/attach]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2
那么,整个学习先从一个故事开始,有一个叫作马特·布朗的驾驶员。他驾驶什么呢?驾驶飞机,结果飞机飞在空中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引擎熄火了。在这个引擎熄火了以后,飞机立刻开始倾斜,因为有一边没有力了,这个时候他的大脑当中就快速地回忆起了非常多的知识。
他需要算今天这个飞机上有多重的货物。这么重的货物我用单个的引擎够不够?我需不需要重新启动,重新启动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如果重新启动可以起来的话,会是什么样的角度?如果不可以起来的话,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他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然后最后把这个飞机安全迫降在了机场上。
这个过程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当你真的坐在飞机上开这个飞机的时候,是没有时间让你去查谷歌,甚至连查操作手册的时间都不够,你只能够靠你大脑当中所拥有的知识快速地运算。所以,仅仅在脑海当中储存一些知识是不够的,要把它形成能够自动调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能够让它自动地组合,自动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体系,这才算我们真的学会了一件事。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3
那么形成心智模型的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学习一个技能的过程,这里边第一个挑战我们的也就是最让我们大跌眼镜的事情,就是心理学家经过了很多的实验、统计和测试以后发现,反复的阅读对于我们学习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因为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错觉,产生什么错觉呢?
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已经记住了的错觉,尤其是你在那个本子上拿笔画,画各种彩色的线条,画完了以后你就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记住了,这个跟我们讲过的谷歌效应是一回事。当你能够在谷歌上,很容易地搜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记不住了,你就不愿意记它了。因为它给你产生了错觉,这里边有一个例子,叫作重复阅读测试。
教育工作者配合心理学家做了反复的测试,第一组人就是不停地读,不停地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把这两组人放在一起测试他们的结果就发现,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了一遍的人比那个连着读了十遍的人,要记得好得多,记忆的成绩高很多。那么比过了两个星期再读一次,记忆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考他一次。
只要你给他一个检索的机会,让他拿大脑使劲地回忆一次,考试,这么一个小小的考试,就能够大幅提高记忆的效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状况?因为我们的大脑当中有一个东西叫作元认知,就是你对于自己的认知水平的判断,这个东西叫作元认知。
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用荧光笔、拼命地反复阅读。
这个心理学家就讲,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这样不断地重复呢?就是因为这种东西不会带来挑战。什么东西会带来挑战?就像我这样拿一张白纸,你要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这很挑战,就在写这个东西的过程当中,你的大脑要经历痛苦,要经历那些想不起来的部分。想不起来怎么办?想不起来使劲想想,使劲想想的过程当中,可能想出来了,可能没想出来,这都有助于你重新理解这件事情。前提是你得先不看书,先不看书在那仔细地检索,这个过程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名词叫作检索。
为什么大量的老师跟学生都反感检索,就是因为检索会带来痛苦。当然是个学生就不喜欢考试,原因是因为我们每次考试都给你好大的压力,让你排行、让你请家长、让你觉得丢脸等等,这些东西你可以抛去在一边。但是考试本身,对于我们记住东西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只要你稍微地加入一点点挑战你脑力的机会,让你自己主动地检索一下,在回忆当中产生了一些痛苦,这时候学习的效果就会加倍。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3
这里有一个实验的案例,是发生在伊利诺伊州的哥伦比亚市一所中学里。实验人员安排八年级的学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测验,同时安排反馈。反馈就是你测验完了以后,我要告诉你哪个对,哪个不对。然后内容是科学课上的部分小知识点,小测验成绩只占三个学分,另一部分知识点不会出现在小测验当中,但是会安排学生复习三遍。你注意,这叫对照组,对照组就是这一组知识是要考的,那一组知识,我让你用老办法,复习三遍。然后一个月的大考的时候,哪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呢?
在大考里边,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分数变成了C+,从A-到C+,这是很大的一个鸿沟。原因就是有一组在进行考试,有一组没有考试,这个就是通过检索。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减少元认知所产生的偏差,所以,在这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叫作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来非常勤奋的,在那儿不停地背书,一遍又一遍地背,拿笔一遍又一遍地画,甚至是一遍又一遍抄的那些人,只是看起来很勤奋。看起来很勤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他的学习过程是很轻松的,他没有做有挑战性的事情。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3
这个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给我们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的结。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复不停地读、不停地画笔记,就相当于把那个知识链拿手一遍一遍地捋,不断地捋。捋来捋去也记不住,没有成结。然后当你考一次试就等于打一个结,考一次试打一个结,结绳才能够记事,这是这本书里最重要的洞见,我们知道学习是需要有挑战的。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4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什么叫作后刻意练习?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比《刻意练习》会有进步的地方。有一个案例是这样的,说两组人练习投沙包,这个沙包要投到三英尺远的一个筐里边,其中一组人站在三英尺的位置投,一直站在三英尺,因为将来考试考的是三英尺,所以就站在三英尺的这个位置上练习投那个沙包;然后另外一组人,从来不让他们投三英尺的位置,就让他们投两英尺、四英尺,两英尺、四英尺,就是在两英尺的地方练一会儿,在四英寸的地方练一会儿,不让他们练三英尺的地方,然后整整练了12周,这个实验还真是下功夫。12周的练习以后,对两组人马进行测试。你们猜哪一组投三英尺的成绩高?
根据我们在《刻意练习》那本书里面所学到的东西,你会发现《刻意练习》所倡导的focus,feedback和fix it,就是不停地练同一个动作,不停地练,请专业人士不停地练发球的动作。但是这本书的作者群,因为这是一群作者一块儿写的,他们所做的研究发现投两英尺、四英尺,最后去考试考三英尺的成绩要高过那个一直投三英尺的队伍。为什么?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当你的大脑其实已经不动了,你已经练那个练到麻木了,你觉得一出手就中,一出手就中。你练到麻木的时候,你所产生的只是短期记忆,而只有给我们的练习当中加入了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我们才有可能学得更加灵活,才能够把它记得更牢。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4
那什么叫时间间隔和内容间隔?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医学院里边要教会这些医生学会缝合毛细血管,要把这些细小的血管重新缝合起来,这个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很要命也很难。在给这些医生训练的时候,半数的医生在一天之内就上完了全部的四节课,正常的在职培训就是这样安排的;另外一半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四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就是说你上一天课回去工作一周,下周再来上,然后再工作一周再来上,分了四次把这四天的课上完了。
最后,在课程结束一个月以后,对所有的实验对象进行测试。无论在哪个评估环节,完成手术的时间、手部移动的次数以及重新连接血管的成功率、小老鼠的主动脉搏动的情况,那些每节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都表现得要超越另外一组医生。而且在一天上完四节课的医生当中,有16%的人损伤了实验白鼠的其它血管,未能完成手术。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5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大概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也就是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且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所以,在我们出现了一些遗忘以后再检索所学的东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气,这会重新触发巩固的过程,进一步强化记忆,这就是原因。如果我们在这当中,加入了时间的间隔或者穿插了别的训练的活动,我们的效果就要好很多。这就是我们所讲为什么这本书是后刻意练习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学习一个复杂状况的一个过程。大家说什么东西学起来压力最大,就是学不好会死怎么样?如果这个东西学不好,你会死,我相信这肯定是一件必须得学好的东西,所以这本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跳伞。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电影,我推荐大家都可以看一下叫《无问西东》。《无问西东》里学习跳伞的过程,跟今天人们教授跳伞的方法几乎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这件事情错不得而且不能够一上来就让你去跳,所以它一定是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得科学,能够让你真的学会跳伞。怎么做呢?
我相信大家也很好奇,尽管你可能不会去跳伞,但你也应该知道跳伞是怎么学的。学跳伞的这个人还是一个女孩,叫作米娅。她是一个非常强壮的女士,曾经得过他们州的举重冠军,后来报名参加了海军陆战队,要去学习跳伞的科目。在进行跳伞培训过程当中,第一个原则是学生不允许带笔记本,也不允许做笔记,你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以及执行。
在跳伞学校这个地方,测验是最主要的授课工具,而且测验时刻都在进行。简单点讲,就是干不好就离开,你如果测验通不过,你就不要再往下走了,你就离开好了,永远用测验来推动学习。这个翻滚式跳伞着陆,在军事术语里边叫PLF,就是你只要一触地,你可以朝六个方向翻滚,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然后这个取决于你飘落的方位、地形、风向以及你在触地的时候是否摆动等等瞬间的条件。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5
一开始的时候,教官会让你站在一个沙坑里,有人给你解释并且演示这个PLF的动作,然后轮到你尝试的时候,你就不停地翻滚。一周以后难度加大,你要从离地两英尺高的平台上往下跳,这时候你就算学不好,你也摔不死就跳下去。再往后,测验会变得更加困难,你要攀到离地数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头顶的T型把手,划到降落地点。然后在那个时候松手、落地、完成翻滚。
同样是在练翻滚的过程,再往后,你要爬到十二英尺高的平台上,那就已经有点吓人了。在那个地方,你要练习穿戴背带和战友相互检查装备,并且从一扇模型机舱门中跳出来,和真正的跳伞一样身上还有提拉的带子等等,然后沿着滑索悬空下滑。最后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开滑索让你从两三英尺的高度落下来,这时候你就可以随机练习翻滚涉及各个方位。
再接下来,你要爬到三十四英尺高的跳伞塔上,然后练习从飞机上跳出来的所有动作,体会从高空滑降是什么感觉,如何处理设备失灵,如何携带沉重的作战装备伞降。
因为这时候已经模拟得相当像了,就是到了跳伞塔上,三十四英尺高的跳伞塔上,然后一点一点取得进步,并且这些东西都已经练成了心理模式,已经形成你的心智模式的时候,你将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机加入由三十人组成的队伍,在空投区上空进行大规模伞降。
即便这样,米娅在第一次跳伞的时候,还是出现了状况,她砰地一跳下去,她感觉到自己的伞打开了,但她的身体并没有被拉起来,很奇怪。为什么?因为她跳到了别人的伞上,就是她跳出来以后,直接跳到了前面那个队友的伞上,这是非常危险的状况。因为很有可能两个伞搅在一起,大家就全都下去了。这时候幸好之前的训练已经充分完备,他们完全模拟过跳在别人伞上的感觉,所以她就趴下来游出了那个伞。当你跳在了别人的伞上以后,你要用游泳的动作从对方的伞上游出去,然后你的伞会带着你往下走。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5
那么,剖析这么一个跳伞的过程目的是什么?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学习东西的过程,即便是跳伞这么复杂、这么危险的一个东西,实际上它也是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作编码。编码就是你需要把你看到的东西,比如说你从来没有跳过伞,看到那些人在沙地上打滚,做那个PLF的动作的时候,你需要在心里边给这些动作编码。这些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形成一些潜在的心理表征。这是第一步叫作编码,你得首先知道并且理解记住这些事情。
第二步叫作巩固。巩固就是心理表征的强化。通过遗忘,再考试,再练习不断地被挑战,这个过程当中把它巩固下来,形成深刻的心理表征 ,形成我们不需要通过认真思考直接就能够做出来的生理性的反应,这个叫作巩固的过程。
最后一个过程,叫检索。所以编码、巩固和检索,这是人学任何一个复杂的东西的时候都需要用到的。那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有可能你需要先忘记过去的旧知识,比如说,你是一个开拖拉机的人,你每次开拖拉机一上去就是挂档,咔咔咔就走了。现在让你突然学了开小汽车,你发现学会开拖拉机的人开小汽车特别困难,因为他有很多错误的习惯,这就是没有遗忘。
当你能够把之前的那些东西遗忘掉的时候,你才能够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遗忘并不是彻底地忘掉了。遗忘是很有可能把它放到了潜意识当中去,就只是你暂时不去调用它而已。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6
这里有一个非常诗意的案例,大家知道普鲁斯特写过一本书叫《追忆似水年华》,这是所有文艺青年必读的书。虽然很少有人读完过,因为特别厚,《追忆似水年华》里的开头是说,当他闻到了酸柠花茶所浸泡的蛋糕的味道的时候,他就一下子回忆起来了童年的时候跟叔叔跟婶婶一起生活的那段岁月。你看,这就是潜意识被重新调动的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得理解整个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们遗忘了旧知识把它放在潜意识当中,我们的新知识才能够逐渐地进来,然后越容易检索的事情越不容易记住。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得做一些努力。这个过程是第一个要巩固记忆。巩固记忆通过检索、通过考试、通过不断的挑战。
第二个,叫打造心智模型,就是你把这个巩固的记忆最后形成了像米娅一样,跳伞的时候能够自动自发就把它做出来,这个叫心智模型。
然后学会举一反三,我最近在看《达·芬奇传》,达·芬奇就是一个特别善于举一反三的人。他看到鸟在天上飞,他就琢磨鸟在天上飞和鱼在水里边游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鱼在水里游那个敏捷的程度明明有水做阻力,但是看起来比鸟还要快。为什么?不明白,后来他就慢慢地搞出了流体力学,所以实际上达·芬奇是最早研究流体力学的人之一。
他去看一个人头发的旋转,他就要思考这个和漩涡的那个旋转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所以它能够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去画水的漩涡,画人头发的漩涡,这就叫举一反三的能力。
接下来,你要学会构建概念。构建概念就是你能够深刻理解这个东西叫什么?它为什么是这样称呼的?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
最后,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就是你在樊登读书所学到的这个东西能够迁移到你的生活当中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6
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今后可以帮我回答无数人的提问。我每次去任何地方演讲,大家问我的几乎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办法就在这本书里边。
还有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是良性的干扰能够提升学习的效果。什么叫良性的干扰呢?就是有一些人发现教委发下来的这个书质量不好,文字的页面经常有模糊,有的还有被水泡过的痕迹,还有地方有错别字。很多人说,这个太糟糕了,你们印下来书怎么这样呢?结果过了一个学期考试发现,凡是发的这些破书的学生,成绩都高一点。手里拿着这些印刷得模糊的、有错别字、有漏字的这些书的学生,考试成绩好过那些整齐的学生。为什么?
后来,他们就做了测试,原因是当页面文本稍有模糊或者字体略微有些难以辨认的时候,人们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文章的内容。事实证明,当教学大纲的编排顺序不同于课本内容时,学生就要下功夫弄清课程的主旨,就需要把不一样的东西对应起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回忆内容。
另外一个让人意外的例子是,当一段文字中有单词缺少字母,需要读者自行补齐的时候,阅读速度就会放慢,但记忆会更加牢固。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改变正常的表达形式会带来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整个的过程都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干扰,叫良性干扰。
这些良性干扰能够提升我们学习的效果,但是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如果难得离谱,完全不能让人理解其中的意思或者根本无法克服困难,那对学习是毫无帮助的。比如说,难到一个字都不认识,或者难到什么都看不清,这时候你发现这是徒增烦恼。比如说,我现在突然要学拉丁语那真的是有点难度,我可能学个每日一句拉丁语可能还有机会,但如果现在就让我挑战看拉丁文的文章,那就可能会让我的学习效率会低下来很多。
然后还要小心一件事,就是有很多教育的流派目前在提倡说,把学习的节奏交给孩子,说孩子们一定会知道他们该怎么学习,孩子会有自己的罗盘,自己的方向感,这个想法是危险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系统一和系统二会产生矛盾——又谈到了丹尼尔·卡尼曼。这本书里也用到了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就是系统一是我们的直觉,是我们的感受,系统二是理性,是我们要有工具要去查资料,要去计算的东西。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7
那为什么系统一会影响我们学习?
有一个案例,在1985年的时候,中华航空就是台湾的一个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台北飞洛杉矶,飞的过程当中也是出现了事故,有一个引擎失灵了。这时候,他们就要决定说要重启引擎,但是机组人员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飞机的机头冲下开始朝底下飞,但是机组人员没有感觉,这个叫作空间定向障碍。
有很多飞机失事的原因都是因为空间定向障碍,就是机组人员没觉得飞机在往下飞,但是他发现他操作了很多次都没反应。怎么回事?一看那个高度表在不断下降,机组人员当时的反应是相信了自己的系统一。因为他觉得飞机在平飞,他相信了自己的系统一,他看到高度表下降,他说高度表坏了,他的第一反应是高度表坏了。
当这个飞机高速地冲下了云层那一刻,所有的机组人员看见了地面,才意识到飞机是朝下飞的,在那一刻急速地拉起反向力,竟然被他们拉起来了。那架飞机在接触地面之前又重新往天上飞起来。但是后果是什么?起落架的盖子都被甩出去了。你想那个力量有多大,起落架的那些罩子全部被甩飞,然后飞机最后迫降下来的时候,翅膀已经折回去,无法修复了,就是俯冲下去猛地上来,我们只能感叹飞机质量真好。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在这么危急情况之下的时候,即便像航空公司飞行员这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素养的人,他都被自己的系统一给带走,就是系统一觉得是这样,但事实上并不是。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会产生大量的记忆扭曲。你知道这个记忆扭曲有多严重?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7
有一个女的中午在家里边待着,结果突然闯进来的一个人非礼她,后来警察就说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这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女的就开始描述这个人的样子。描述完了以后这些警察上街准备找这个强奸犯,结果就看到了一个叫汤姆森的人走在大街上,说这个人怎么跟这女孩描述的一模一样,穿的衣服、发型都一模一样,抓他,就把这人抓了。
抓回来以后就审讯,汤姆森说,“不可能是我,刚才这段时间我在电视台直播,我是电视台的嘉宾,我正在电视台直播,怎么可能是我?”最后证明他真的在电视里边直播。
那为什么这个女的描述出来的人竟然跟他一模一样?因为那个女的在被打昏之前,正在看汤姆森的直播,就是她的眼睛在看这个人的直播,她的脑海当中认为可能是这个人侵犯了她,就把这个东西整个讲出来,这就叫作记忆的扭曲。所以这些记忆的扭曲所带来我们学习上的问题的原因就在这儿。
所以,如果我们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孩子,把学习的节奏整个让孩子自己来把握,孩子就很有可能会有这些叫认知上的扭曲。时间上的扭曲,或者对自己过度过高的评价等等都会产生。那么怎么才能够知道我们自己学习的程度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测验,就是你要经常去跟高手过招,为什么跟高手过招很有效?你跟有经验的这些高技能的人进行过招的时候,你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差距,减少你系统一对自己的误判。
还有一条,就是要尽量模拟真实的环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不容易。有一个案例,就是警察要教夺枪,警察必须得学一招叫夺枪。就当犯罪嫌疑人拿枪对着你的时候,他那个动作是猛击他的手腕,啪,猛击他的手腕一扭,把那个枪拿过来放在手上。
这个动作你要反复练,一般在警校里边就是两个警察互相练,他们练的过程是这样,你拿枪指着我,我“啪”一打枪夺过来,夺过来以后还给你,然后你再弄,然后我再打,再还给你,两个人都这样打完了就夺。结果有一次,有个警察上街,真的遇到匪徒,匪徒拿出枪,警察非常快的动作就把那个枪夺下来,一夺下来立刻还给匪徒。匪徒当时就呆住了:怎么回事?然后警察立刻又夺回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就是因为在平常练习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模仿真实的状况,因为真实的状况是不可能把这个枪再还给对手的,他把那个还给对手的动作,练太多遍,练得水到渠成,抢下来就还给对方,所以要小心我们的系统一。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8
系统一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真的有时候会添乱,很有意思。那么,这本书还讲到了关于智力这件事,就是很多人觉得我学不好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够,大家知道智商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在哪儿?智商不是一个绝对值,智商是一个相对值。
比如说,你现在的智商是120,你和10年前那个智商是120的人的智商并不一样。智商是120的意思是你在现在这群人当中的排名是计算出来的在前百分之多少,所以你的智商是120分。而那个时候的人在那个时候的排名是多少,他是120分,这两个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所以,人们对于智商的了解和测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现在甚至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很多低幼的儿童所玩的那个小小的智力游戏,在可能20年前,都是当时的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目。人的智商在不断地提高,同时相应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智商测试总是不高,但是生活技能很强。所以,智商这个东西不用过度去紧张,因为人有很多种层面的智力,现在的比较科学的智商分配方式是说,有分析型、创新型和实践型三种不同的智商。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8
分析型是什么呢?
你的学习能力,就像我们这样学东西、考试这种需要的是分析型的能力 。
创新型的能力可能就不适合参加考试,他就适合去创造。像达芬奇从来没说自己上过什么学,达芬奇没有进过拉丁文学校,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但他的创新型能力极强。
第三种就是实战型,就是我在实际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得很强。
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智力,那么在针对智力这件事情上,本书的作者建议大家采用动态测试而不是静态测试。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4:59
什么叫静态测试?静态测试容易引发固定性思维。我测了你的智商,你今后的标签你的智商是75,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人会变,所以我们需要做动态测试。
什么叫动态测试呢?测试完你的整个智商结构以后,告诉你哪些指标你还可以进步,甚至告诉你进步的方向和方法。这时候每做一次动态的智商测试 ,你就知道自己有缺点有需要进步的地方,回去以后不断努力,下一次就变了。所以,动态测试,你可以过一段时间做一次,并且知道自己这段时间有没有进步,然后把你所拥有的知识用搭积木一样的方式构建成一个知识结构。
构建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好多人说读了书以后不知道这书放在哪儿,不知道这本书在人生当中的位置在哪儿,所以你就记不住,你就不知道怎么应用它。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知识架构像搭乐高一样,就是一块一块地稳固下来,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座知识大厦,这就是关于智力的一些话题。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5:00
最后,我们建议大家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为什么人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呢?各位你知道人的大脑有多么可怕吗?人在出生的时候,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神经细胞被称作神经元。
连接神经元的叫作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来传递信号。在出生前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人会经历一段大脑突触形成爆发时期 ,在这段时期大脑会自行发展 ,神经元会长出细小的分支,也就是轴突。它们向外伸张寻找其他神经元上的小突起,就是树突。当轴突和树突碰撞,突触就形成了。这三个词要记住轴突,树突,轴突碰到树突形成一个突触。突触形成就相当于我们在大脑上有了一个驿站,有了一个站点。
人在一岁到两岁的时候,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高出50%。之后突触数量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以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为突触增长的速度开始减缓。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突触达到惊人的数量,大约150万亿个连接。所以你会发现青春期的很多孩子大脑特别活跃,学东西也快,那个时候他大脑是最发达的。但是他们缺少条理、缺少整理、缺少像乐高的一个知识架构,因为他的突触链接可能太多,太多的结果就是兴奋但是没有条理。
随着我们不断长大,可能有些突触就慢慢地断掉了,慢慢地形成合理的链接。这时候人变得冷静、理智、成熟,这是整个人大脑的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们的智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既取决于基因也取决于环境、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条件都会对我们的学习有影响。
这里要注意的就是基因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但如果环境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反着看这条理论,既然无法快速提高智商,那么有没有策略或者做法可以当做认知的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
的确有。抱有一种成长的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这三个方法就能够帮助我们有乘数效应。什么意思?就是基因对我们的决定是相当微小的,除非你有疾病,你的大脑有障碍,除此之外人们的在基因上的这个智商差别是非常有xian的,但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只要做双胞胎实验你就知道了。
你会看到很多同卵双胞胎,因为被放在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当中,他们的智力发展、性格、学习能力都出现了天差地别的变化,所以外部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5:00
那么我们既不能抱怨基因,更不能抱怨外部环境,那都是别人的事。我们自己能够做的事什么,就是要像专家一样地思考,什么叫作像专家一样地思考?米开朗琪罗在画完了西斯廷大教堂顶上的400多个人物以后,所有人都赞叹说画得真好,真是天才。
这时候米开朗琪罗说了一句话特别有意思,他说:“如果让人们知道,我为了练成这个技能耗费了多大的精力,这件事情就显得没有那么美妙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太希望自己是个天才,当我们觉得被别人称作不努力不使劲也能够学得很好的人的那种时候,你会觉得这个光荣要比这人真勤奋,好不容易得了个第一要好很多。
但事实上就是连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这样的人,他们是通过刻意的练习,通过成长型思维不断成长起来的。所以这本书应该和《刻意练习》以及《终身成长》这三本书打一个包,全国的中小学生和老师们都应该读一下,太重要了。因为把这三本书搞明白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学习是通过成长型思维、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挑战、刻意练习、反复训练再加上《认知天性》,用科学的方法给大脑一些小小的挑战,才能够学得更加牢固,这就是学习的方法。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4-6-17 15:01
最后,这本书总结了两条,一个是学习策略的小结。学习策略是给所有要学习的人包括我们、我们的孩子,第一要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别老一遍一遍地读,要回忆,要挑战自己。
第二,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别刚学完就考试,过一段时间再考,有间隔,然后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学了语文、学数学、学英语、学体育穿插着来。
还有一条是给教师的建议,当你是一个教师,你要去教会学生学习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事是解释学习的过程。你要让孩子知道这个记忆在他的大脑当中是怎么留下来的,把我们这本书讲的内容告诉孩子们。第二个,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就是要把学习的方法告诉孩子。
第三个叫作创造合意困难。什么叫合意困难?适度有效的困难,不要难到学生已经绝望得要死,不要那么难。就是创造合适的困难,能够给他创造学习机会。
最后一个叫作保证透明度。保证透明度就是你每次做完了这些考试之后,你要给大家反馈,你要告诉大家: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这个设计?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老师是怎么想的,会有助于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信任老师、形成尊敬和信任,整个班级才会具有领导力。
所以,以上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相信,如果你能够让孩子听这本书,他就一定能够焕发起学习未知东西的兴趣,因为孩子不怕挑战,孩子只是怕无聊、怕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你的孩子带来好的学习方法,让整个家庭能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充满进取精神。我们下周见。
作者:
马姐姐的邹哥哥
时间:
2024-6-17 22:04
加油
作者:
马姐姐的邹哥哥
时间:
2024-6-17 22:04
作者:
马姐姐的邹哥哥
时间:
2024-6-17 22:04
作者:
宕渠忆梦
时间:
2024-6-17 22:54
路过
作者:
夜雨微澜
时间:
2024-7-4 14:56
路过
作者:
夜雨微澜
时间:
2024-7-4 14:56
学习
作者:
夜雨微澜
时间:
2024-7-4 14:56
赞了
作者:
浅秋
时间:
2024-7-7 07:27
路过
作者:
浅秋
时间:
2024-7-7 07:27
学习
欢迎光临 幸福渠县 (http://bbs.schrlc.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