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县

标题: 渠县老乡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真相来啦...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言言    时间: 2022-10-30 10:34
标题: 渠县老乡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真相来啦...

这两天

关于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网友们已经吵翻了天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前报道:

“斯人”还是“是人”?拼音“o”读“欧”还是“窝”?网友吵翻了


很多网友都认为

记忆中学的是“斯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图片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语文课本。图片源自网络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记者:“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19年在用。”


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


图片中国国家版本馆搜索截图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图片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


图片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图片源自网络


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的确是“斯人也”。



哪个版本权威?


而在更多网友的记忆中,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篇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文中,选自《孟子·告子下》。


这个话题出现后有网友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岐 注)均为“是人”。


图片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此次争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杭州惠兴中学教龄39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是人”。程建飞表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斯人”版为何流行?


曾有媒体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发布调查,结果显示,有94%参与投票的网友表示,记忆中是“斯人也”。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记者,“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


也有网友指出,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最早是指人们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上世纪80年代死于狱中的误解。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




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天将”两个字时,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斯人”的版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斯人”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图片搜索引擎截图


一场争论

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

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

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筱游    时间: 2022-10-30 11:44
一样的意思
作者: 渠县棒棒    时间: 2022-10-30 12:01
孔子来了都是斯人
作者: XYXXYX    时间: 2022-10-30 12:12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作者: 美佳布艺    时间: 2022-10-30 12:28
以前学的确实是“斯人”,然后某局发现一直印错了,这两年悄悄地改过来,结果还是被眼尖的网友发现了
作者: 杨哈哈    时间: 2022-10-30 12:35
谢谢分享
作者: 原来我不帅    时间: 2022-10-30 12:42
本来以前学的就是斯人也
作者: 渠县张先生    时间: 2022-10-30 12:52

作者: 素yan    时间: 2022-10-30 13:21
收到
作者: 素yan    时间: 2022-10-30 13:21
点赞
作者: 素yan    时间: 2022-10-30 13:21
谢谢分享
作者: 戒指敏感    时间: 2022-10-30 13:51
一直是斯人也
作者: 高下    时间: 2022-10-30 14:04
以前学的都是斯人也
作者: 东方神起    时间: 2022-10-30 14:24
有什么用?
作者: ZCD    时间: 2022-10-30 16:47
要是打官司的话,哪字的意思就不一样啦
作者: JXQ    时间: 2022-10-30 19:00
方言
作者: 马姐姐的邹哥哥    时间: 2022-10-30 19:20

作者: 尘露~权    时间: 2022-10-30 20:26
回忆
作者: 谢林凯    时间: 2022-10-30 20:45
以前都是斯人
作者: 流年浅去    时间: 2022-10-30 22:18
人社:就是私人,你们能拿我咋样?
作者: 川东汉子伍哥    时间: 2022-10-31 00:37
70、80后的“斯人”,现在编缉“是人”?
作者: 咖啡小屋    时间: 2022-10-31 06:34
呵呵
作者: 咖啡小屋    时间: 2022-10-31 06:34
点赞
作者: 咖啡小屋    时间: 2022-10-31 06:34
收到
作者: 咖啡小屋    时间: 2022-10-31 06:34
感谢分享
作者: 酷酷爱路灯    时间: 2022-10-31 13:16
斯人也 记错了
作者: mengyuan    时间: 2022-10-31 14:22
我也记得是斯人
作者: 冬荣    时间: 2022-11-2 00:32
渠县棒棒 发表于 2022-10-30 12:01
孔子来了都是斯人

古人来的话,就是“是人”,你别急,因为古典原著写的就是是人,别人作者都是些的“是人”。斯人是后面出现的




欢迎光临 幸福渠县 (http://bbs.schrlc.cn/) Powered by Discuz! X3.3